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自己好像就不认识它了。
盯着这张图看1分钟↓↓↓
Q
(资料图)
是不是越看越像一张脸?
A
其实,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语义饱和”。简单理解,就是盯着一个文字盯久了,我们的大脑便只重点关注它的字形,从而忽视了它的语义,产生了短暂的陌生感,原本熟悉的字或词会变得很陌生。
通常来说,这个过程只会持续几十秒,当我们闭上眼睛或者转头看看其他事物,这种对字或词的陌生感就会消失。
Q
\"语义饱和\"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A
《美国心理学杂志》在1907年对“语义饱和”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如果一个印刷文字在我们眼前多停留了一会儿,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一种奇怪而陌生的外表。
那么,“语义饱和”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在“认字”这个过程中,大脑到底经历了什么。
看到一个字时,我们的大脑会经历以下两个步骤:01
眼睛先输入字形的图案信息,然后将图案信息传送给大脑。
022
大脑在接收到图案信息后开始运转,在它的“知识库”里找到和这个字形相关联的意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
比如我们看到“苹果”两个字,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浮现苹果的具体形象,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在短时间内做了一个从形到义的快速连线游戏。
在这个连线的过程中,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也就是说在识别文字时,字的笔画结构等视觉上的信息,会刺激着神经元。被刺激后,神经元会发送视觉信号给我们的神经中枢,我们的神经中枢就会在一个视觉与文字记忆的数据库里进行搜寻比对,找到文字正确的语义,所以,在看到字的那一刹那,我们也会瞬间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但是如果我们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情况又会有所不同。我们的眼睛不断接收这个字形信息,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会被反复刺激,然后神经元再反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重复读取记忆库中的数据。
短时间内进行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神经元就会感觉到疲倦,它会选择偷懒,减少接受刺激,直至最后直接罢工,也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了,此时,我们看到的字就只有它的形状,而短暂失去了它的内涵。
文章来源:山东科协每日科普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供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